首页 全国两会 爱国爱教
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基督徒及教会的救亡运动
2025-08-29 收藏 作者:李忍 来源:《天风》
A+
A-

在1931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中,中国基督徒和教会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,河南基督教会与信徒的表现也十分突出。河南是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,河南教会和信徒凭借爱国之心和信仰的力量,在医疗救助、难民收容、教育宣传及武装抵抗等方面全力支持抗战,彰显了坚定的爱国精神与人道主义情怀。笔者通过梳理河南教会及信徒的抗战行动,展现其将宗教信仰与爱国情怀融合的精神,回顾中华民族抗战史中的这段历史,及其对当代宗教与社会关系的启示。


一、抗战背景下的河南地区基督教会

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,基督教以兴办学校、医院和慈善事业为依托,在河南地区迅速发展,构建起成熟的教会网络。中华基督教会通过教义与本土文化融合,在城市建立教堂,吸引了大量信徒;中华内地会凭借医疗救助与基础教育,深入豫西、豫南乡村;开封教区作为区域宗教中心,依托教堂建筑与教育慈善机构,培养教牧人员,成为河南基督教发展的核心力量。

1931年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河南基督徒积极响应抗日。1937年“七七”事变发生,全面抗战爆发,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“为国祈祷,为国服务”的号召,进一步激发了河南教会的爱国行动。河南教会迅速将工作重心从宗教传播转向战时服务,将教堂、教会学校改造为难民收容所和伤兵救治站。信徒志愿者积极开展物资援助、医疗护理与情报传递工作。同时,教会通过宗教活动和宣传,把爱国理念与宗教教义相结合,动员民众投身抗战。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河南教会的社会责任,更彰显出基督教群体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家国情怀,为其全面参与抗战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与思想基础。


二、河南基督徒及教会的抗战贡献

1.医疗救助与战地服务

(1)教会医院的抗战角色

抗战时期,河南教会开办的医院成为守护生命的重要力量。1904年,中华内地会传教士金纯仁在开封创办医疗诊所,后于1905年正式建立开封福音医院(今河南省人民医院)。1938年至1945年间,开封福音医院日均接收伤员超百人,医护人员轮班值守。药品匮乏时,医院与中药铺合作,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救治患者。

加拿大长老会传教士创立的安阳广生医院(今安阳市人民医院),在1940年豫北战役期间持续满负荷运转。院长雷实礼带领团队,在防空手术室完成多例高难度截肢手术,相关事迹被《安阳市卫生健康志》收录,成为教会医院抗战贡献的重要见证。


(2)基督徒医护人员的牺牲

北京基督教女青年会的成员李德全祖籍河南,她组织“妇女战地服务团”,在郑州、洛阳培训了500余名护理人员。这些学员在1941年中条山战役中冒死转运伤员。

开封护士、基督徒刘淑珍在1942年豫湘桂战役中,为掩护伤员转移,遭日军伏击牺牲;许昌医生、基督徒陈德昌在救治霍乱难民时被感染,临终仍坚守岗位。他们用生命诠释了爱邻如己的教义,是河南教会抗战历史上的丰碑。


2.难民收容与救济工作

(1)教会作为避难所

日军侵华期间,河南民众饱受战火摧残,1938年花园口决堤更使局势雪上加霜。《河南省志·水利志》记载,此次决堤致豫东、豫东南30余县受灾,百万民众流离失所。

河南基督教会迅速行动,成为难民的重要依靠。开封中华基督教会在1938年至1942年间,将教堂、教会学校改造成难民收容所,累计收容难民超4000人。教会组织信徒志愿者成立救济小组,每日为难民提供粥食,还设立简易医疗点。牧师刘德明带领教会内的医护信徒定期巡诊,成功控制多起传染病的蔓延。

信阳基督教内地会于1941年将教会附属建筑改造成临时收容所,联合当地商会安置了700余名从豫南前线撤离的难民。信徒纷纷捐赠衣物、被褥,保障难民基本生活需求。


(2)国际救济与教会网络

河南教会积极与国际救援组织合作。中国红十字会豫北分会、新乡基督教会设物资中转站,1941年至1943年间,经教会渠道向豫北转运药品3吨、粮食50余吨。英国联合救济基金会与河南内地会协作,传教士威廉·史密斯(William Smith)在许昌设粥厂,日均供应2000人次餐食。

基督徒志愿者不惧危险分发物资。1943年,商丘信徒张志强伪装成商人,12次穿越日军封锁线为永城难民送物资,后因叛徒出卖被捕,他在狱中坚贞不屈,最后壮烈牺牲。其事迹载于《豫东抗战英烈传》,彰显出基督徒的信仰与爱国精神的交融。


3.教育与宣传抗战

(1)教会学校的爱国教育

抗战时期,河南教会学校成为宣传抗日救亡思想的前沿阵地。开封济汴中学由北美浸礼会传教士施爱理等人于1886年创办,初名普育学校,抗战爆发后,在教学中加入抗日教育。历史教师张明德编写《日军侵华暴行实录》,激发学生爱国热情。1938年,300余名学生参与游行,散发传单5000余份,还通过义卖等募捐法币2万余元。


(2)基督徒知识分子的声音

开封基督徒学者王景文创办《中原抗战通讯》,发行量达每期3000份,覆盖豫东20余县。洛阳教会牧师刘德明组织“抗战宣讲团”,1941年至1943年间举办演讲会80余场,听众超2万人次。


4.基督徒军人与秘密抵抗

(1)基督徒从军

据《河南抗战将士名录》记载,1937年至1945年间,仅豫东地区就有超过200名基督徒青年加入国民革命军第31集团军。商丘籍基督徒战士陈志强,在1941年豫南会战中,为掩护战友转移,独自坚守阵地与日军激战,最终壮烈牺牲。

国民党军中的基督徒将领张自忠,其部队在1940年枣宜会战前于河南南阳整训时,当地教会组织信徒捐赠棉衣3000余件、药品20余箱,并设立临时医疗站。张自忠将军的英勇事迹激励了河南基督徒,开封青年李为民受其感召参军,在豫湘桂战役中荣立战功。


(2)敌后抗日活动

豫北安阳的基督徒教师刘振华,利用教师身份做掩护,将自家书房设为秘密联络点。1942年至1944年间,他为太行山区游击队传递日军军事部署情报18次,其事迹被《安阳抗战历史资料汇编》收录。

基督徒商人赵文轩,以经商为掩护,通过货物夹层藏匿情报,多次往返于许昌、洛阳之间,为八路军提供日军运输线情报。其事迹被收录于《河南抗战地下工作史料选编》。


三、典型人物与事迹

1.崔宪详牧师

崔宪详作为开封中华基督教会牧师,在抗战时期以实际行动诠释爱国精神。1938年开封沦陷后,他带领信徒成立“抗日后援会”,于教会内设立临时作坊,动员120余名妇女日夜赶制棉衣。据《开封抗战社会救助档案》记载,1938年至1940年间,“抗日后援会”共制作棉衣4300余件,秘密送往豫东抗日根据地。

崔宪详牧师还将圣经教义与抗战形势紧密结合,在每周日的祷告会上,宣讲“爱国即爱邻”的理念,号召信徒投身抗日救亡运动。1941年,他联合周边23座教堂发起“万人祈祷”活动,组织万余名信徒同步举行抗战祈福仪式。其爱国讲道内容被整理成《战时灵修指南》,在河南基督教界广泛传播。


2.孙恩三牧师

孙恩三是河南周口基督教内地会牧师,抗战期间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。1941年,日军“扫荡”豫东,他将教堂及附属建筑改为难民收容所,最多时收容近600人。他组织信徒志愿者保障难民生活,调配粮食做饭,开展卫生防疫工作,改善了难民的生存状况,其事迹被《周口市抗战时期社会救助档案》记载。

孙恩三还利用其牧师身份,以传教走访为掩护,获取日军情报。一次,得知日军计划清剿村庄,他及时传递情报,助游击队和村民避险。1943年,他因行动暴露被日军逮捕,在狱中受尽酷刑仍守口如瓶,最终壮烈牺牲。他用生命践行教义,事迹收录于《河南基督教抗战英烈传》,激励后人。


3.基督徒女性群体

河南“基督教妇女抗战服务团”由洛阳基督徒李淑珍、南阳基督徒刘静宜等人于1937年发起成立,成员300余人。服务团在许昌、漯河等地设立了8个护理培训点,累计培训医护人员1200余人,其中400余人被派往豫南前线医院。

1940年枣宜会战期间,服务团成员王秀兰带领15名护士,在炮火中连续奋战48小时,救治伤员200余人。在募捐方面,她们通过义卖、义演等方式,三年间筹集资金法币15万元、药品3吨。1943年,服务团在信阳创办曙光难童学校,收养孤儿180名,提供食宿与基础教育,相关事迹被《河南抗战妇女运动史料》收录。


四、抗战胜利与河南教会的精神遗产

2025年,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河南教会在抗战胜利后的重建历程与传承的精神遗产,是中华民族抗战记忆的珍贵组成部分。

抗战胜利后,河南111个县中有109个曾遭日军侵袭,教会设施损毁严重。在崔宪详牧师带领下,开封中华基督教会的信徒组成重建委员会,募捐法币20余万元,于1946年至1948年完成教堂及附属设施修复;周口基督教内地会在孙恩三牧师牺牲后,利用原有土地资源,于1947年恢复被损毁的教堂与难民收容所。这些重建工作,彰显了教会的组织力与信徒的凝聚力。

抗战时期,河南教会将爱邻如己的教义与爱国情怀融合,这一精神在战后得以传承。“基督教妇女抗战服务团”在战后继续经营信阳曙光难童学校,截至1949年,培养孤儿300余人,将宗教教义转化为社会责任,使爱国爱教的光荣传统成为教会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
河南教会的抗战历史为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借鉴,其展现的资源整合与服务意识具有积极意义。如今,开封、郑州等地教会联合慈善机构开展“温暖助学”,2020年起累计资助500余名困难学生,捐赠物资超百万元,以实际行动传承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,推动宗教与社会良性互动。


(作者系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基督教圣三一堂教士)